皮肤瘙痒,肤色渐黄,你以为是皮肤病,大错特错了
家住黄花镇的刘女士,半个月前开始出现皮肤瘙痒,最初自行购买皮肤药膏擦拭后,瘙痒不但没缓解,慢慢发现全身皮肤莫名其妙的发黄,最后连眼珠子都色如黄油,于是就诊我院中医门诊,寻求降黄止痒之良方。但行彩超检查发现胆总管明显增宽,伴有结石影,经推荐入住我院肝胆胰、疝外科。
住院后进一步查肝功能示转氨酶、胆红素明显升高,腹部磁共振示胆总管内约有“榛子”大小结石,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并梗阻性黄疸。因结石较大,建议患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但刘女士得知需要肚皮上“带管”2个月,并回想起3年前在当地医院做胆囊切除术的痛苦时,泪眼婆娑并“心口不一”的想放弃治疗。
朱朝庚主任得知此事后,立即联系科内“内镜取石扛把子”——刘鹏教授,经过详细的分析讨论,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风险后,决定通过“小手术”解决刘女士胆管内的“大结石”。次日,朱朝庚主任坐镇以备意外之需,刘鹏教授沉着熟练的操作着内镜,经过47分钟奋战,最终通过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联合液电碎石术将刘女士胆总管内的“榛子”取出。术后配合口服我科自制排石利胆中药,第5天复查肝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第6天拔除鼻胆管,术后第7天刘女士开心出院,1周后门诊复查肝功能正常,术后未并发胰腺炎及胆管炎,且不留一疤一线。
什么是黄疸?
黄疸是一种比较直观的症状,因患者常表现为眼睛黄、皮肤黄、小便黄并伴有全身瘙痒等症状,而被称为“小黄人”。据我院肝胆胰、疝外科主任医师朱朝庚介绍,黄疸是肝胆疾病最常见的体征之一,其发生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黄疸患者需要注意的是,黄疸并不是一个独立性的疾病,而是多种多样疾病的共同特征,可发生于多种内科和外科疾病。
成年人发生黄疸,常见的病因有哪些?
引起成年人黄疸的病因主要有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常见于以下疾病:
(1) 梗阻性黄疸:如肝脏或胆管的肿瘤、胆囊及胆管炎症或结石,以及胰头癌等。由于压迫或阻塞胆管,影响胆汁向肠道的排泄而发生黄疸。如果胆管完全阻塞,大便可变成灰白色。
(2) 肝细胞性黄疸:常见者有病毒性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变、伤寒病、败血症合并细菌性肝脓肿)以及钩端螺旋体病、肝结核等。其中以病毒性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变最为多见。
(3) 溶血性黄疸。
上述病因中,临床上以前两项最为多见,因此,患者出现黄疸症状需要前往肝胆外科或肝病科做专科诊断。
梗阻性黄疸利器——ERCP
ERCP又称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是一种诊断治疗胆道和胰腺疾病的先进技术,是消化内科手术级别最高、难度系数最大的手术,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成为临床检查及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
ERCP主要适用于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胆道疾病(如结石、硬化性胆管炎、肿瘤等),胰腺疾病(如胰腺肿瘤、胰腺囊肿、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炎),胰管或胆管的组织活检等。
ERCP相比传统手术,优势何在?
1. 微创:ERCP经人体自然腔道(口腔及胃肠道)完成操作,相比传统手术,避免了有创操作过程,可以减少出血等并发症;
2. ERCP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十二指肠乳头的直接观察并可以进行组织学检查(活检),对胆总管末端梗阻引起的部分梗阻性黄疸有确诊价值;
3. 对于因胆总管结石引起的梗阻性黄疸,ERCP可以经十二指肠乳头进行取石,在减黄的同时,去除病因;
4. 经ERCP途径,可以行胆道双侧、多支胆管引流,而不明显增加创伤。对于如肝门部胆管狭窄(肿瘤或非肿瘤)引起的左、右侧多支胆管梗阻,可以一次或经多次治疗实现多个梗阻胆管引流,更好、更快地降低胆红素水平。
据肝胆胰、疝外科朱朝庚主任医师介绍,目前我科在ERCP基础上,可同时进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PBD)、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大球囊扩张术(EPLBD)、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经内镜胆管内引流(ERBD)、胆总管取石、取活检等微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