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消化道肿瘤术后加速康复外科中的运用
近日,年过七旬的胡阿姨因大便性状改变入住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诊断为升结肠癌。术前准备完善后病人做了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因病人基础病多,平素体质差,术后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伤口疼痛,低热,口干,睡眠极差等症状,采用早期拔出导管(胃管、尿管)、镇痛、早期进食等加速康复外科治疗外,同时联合中药口服、针灸、推拿、红外灯理疗等治疗,病人安全、满意出院。
一、中医药治疗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重要性
以上述肠癌患者为例,该病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病种,中医药在围手术期,如术前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术后促进恢复、提高患者身体免疫力等方面可起到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另外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还有很长恢复期,甚至部分病人要涉及到化疗,中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帮助患者提高对治疗的耐受,降低治疗对人体副作用,在这些方面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二、中医药在结直肠癌术后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医药治疗可以贯穿结、直肠癌的整个治疗过程,以辨证为主,强调肿瘤患者整体、辨证、功能和预防治疗,主要采用中药调理、中药灌肠、中药敷贴等疗法。
1.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通过内服外敷的方式使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功效的中药材来缓解不适症状。此方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状态,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从而减轻因直肠癌引起的肠梗阻症状。
2.中药灌肠
中医灌肠适用于肠道腺癌或结肠癌患者,可以帮助清除肠道内的代谢产物、降低癌细胞的负荷。使用中药灌肠时,要选择适当的中药配方,如青黛、皂角等具有健脾、消肿、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中药。
3. 中药敷贴
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辨证配穴,灵活施术,把防治功效的药物研成细末,熬制成糊状,再直接贴敷穴位或患处。通过皮肤废理、毛孔、穴位、经脉而起作用,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祛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4. 针灸、推拿
中脘、腹通、天枢、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百会等穴位针灸及相关经络穴位的推拿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消化道功能,促进排气,早期进食。
三、中医药在结直肠癌术后加速康复外科中的作用
1.缓解腹胀、腹痛
术后病人大部分都会因为手术、麻醉的打击出现消化道功能的紊乱,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中医辨证为脾气虚弱、腑气不通,同时肿瘤病人湿毒壅盛,需益气除湿、行气止痛,方用参苓白术散口服,同时配合针刺相关穴位可以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促进肛门排气。
2.改善气血不足
结直肠病人术前往往合并有贫血,手术创伤势必加重这一情况,导致气血不足,予以八珍汤主之,补充气血,调益气血,从而脏器濡养充足,气血恢复,有利于术后恢复。
3.缓解呕吐、呃逆
结直肠术后病人因为消化道功能紊乱或者因为气腹刺激膈神经引起膈肌痉挛导致呕吐、呃逆症状,西医学治疗方法有限,中医治法以降逆止呕、理气和胃、健脾化痰为主。针刺承山、内关、中魁等穴位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中医辨证论治针对胃气虚弱、痰浊内阻为主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旋复代赭汤为主方;呕吐呃逆、烦躁易惊、头晕目眩,辨证考虑胃失和降、痰热内扰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黄连温胆汤为主方;若呕吐严重、食不得下,可加用小半夏汤。
4.抑制癌细胞转移
中医强调从整体出发,巩固元气,提升机体免疫力,实现抗癌功效,如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转移能力等。常用中药包括白花蛇舌草、山慈菇、人参、枸杞、龙葵黄芪等,发挥抗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