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外周血管疾病可通过介入手术微创治疗
近年来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并呈现老龄化趋势,七十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血管出现动脉硬化、狭窄、闭塞等较多;有“三高”的年轻患者出现血管病变的比例也在明显上升。
虽然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但九成外周血管疾病可通过介入手术微创治疗。由于血管介入手术的不断发展,避免患者器官功能的衰竭及缺失,尤其是较往年截肢患者的数量明显下降。
“对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改善血流,减缓疼痛,抑制疾病进展,预防或治疗溃疡和坏疽,防止心血管并发症或死亡。”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湘俊博士介绍,介入微创治疗外周血管疾病,简单就是两个字:一是“堵”;二是“疏”。“堵”主要是针对发育异常的血管或是不应该出现的血管,把它堵住。“疏”主要是针对血管闭塞的病变把它疏通。大部分病变都可腔内微创治疗,复杂的血管病变需要外科和介入微创复合手术。专家建议患者术后半年到1年复查CT血管造影检查,如果血管再次闭塞,需再行介入治疗。
误区:腿部症状不可小觑 血管堵塞延误治疗或会截肢
有的老年人走路没劲了或腿痛了,就休息一会儿,感觉好点了就继续走路;一会儿又没劲儿了就再休息会儿。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正常的现象,毕竟人老了,腿脚不方便。还有人会选择去看骨科或神经科,可是怎么也看不好。
黄湘俊博士解释,很多患者把外周血管病引起的腿部症状当成是老年慢性病,最终延误诊治良机。下肢血管粥样硬化性变窄或堵塞往往会导致外周血管疾病,间歇性跛行为最常见的表现,即步行数百米后,出现下肢酸胀不适、疼痛等症状,需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
据悉,有部分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出现难以愈合的足部溃疡,严重者甚至截肢,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据权威统计结果,当下肢缺血性疾病病情发展至严重肢体缺血期时,自然病程1年后,达25%的患者截肢。专家提醒,当老年人出现这种走走停停的间歇性跛行,经过骨科和神经科治疗仍然不见效果,很有可能是血管堵住了,应该考虑去看血管外科,尽早治疗以免失去最佳手术时机。
预防:改变生活方式和习惯很关键
我院黄湘俊博士介绍,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周围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与炎症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病因。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龄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而吸烟和糖尿病对下肢动脉疾病的影响最明显。
预防外周血管疾病,首先要严格戒烟。吸烟对周围血管有危害,也是致病因素之一。长期吸烟使得血液粘稠度高,使肢体血流缓慢,逐渐血栓形成而产生肢体血管疾病。其次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饥过饱,多喝水或淡茶水,减少肠内胆固醇的吸收,防止高血脂症与动脉硬化。再次适度运动,避免寒冷与外伤。寒冷是肢体血管疾病诱发和致病的主要因素,而久静不动是血管并发生的高危因素。再次预防足癣、甲沟炎等足病,防止细菌及毒素的感染。注意全身其他病变继发的血行感染而致的血管病变。最后是保持良好情绪,积极面对疾病治疗。
- 上一篇:外周血管病早发现早治疗
- 下一篇:我院血管介入治疗再创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