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

外周血管病早发现早治疗

来源:未知 日期:2018-06-07 11:09 点击: 字体大小:[]
摘要: 外周血管疾病,中医称之为脉管疾

        外周血管疾病,中医称之为脉管疾病。近年来,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虽然发病率及致残率高,但九成外周血管疾病可通过介入手术微创治疗。该院血管外科黄湘俊博士提醒,出现间隙性跛行、脚痛、脚冷要小心下肢动脉闭塞;无诱因的胸背部疼痛、剧烈腹痛也要排查是否有外周血管疾病,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大大降低致残率或死亡率。

出现哪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周围血管疾病都有比较明显的临床表现,如果发现以下症状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动脉系统疾病,首先就是患者的感觉和皮肤色泽上有很大改变,如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皮肤呈苍白、潮红、紫红、青紫等,或有瘀斑、瘀点等。再就是感觉疼痛,初期可表现为行走或活动后,疼痛复现或加重,既间歇性跛行;后期可表现为疼痛剧烈而持续,常于夜间加重,既静息痛。再就是营养障碍性变化,包括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出汗减少或停止;趾背、足背及小腿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干燥、变形、生长缓慢或停止;小腿肌肉松弛、萎缩;趾、指软组织萎缩、变细。动脉性疾病到最后比较严重的表现就是肢体严重缺血,最终发生溃疡和坏疽。我院黄湘俊博士说,患动脉性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听诊区可闻及血管杂音。静脉性疾病方面,下肢静脉曲张性疾病一般表现为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瘤样变;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为患肢或胸腹壁局部发红、肿胀、灼热,出现硬结节或索条状物;如果是下肢突然肿胀、疼痛、沉重,小腿肚或整个患肢饱满、紧韧,那一般就是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淋巴系统疾病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水肿,大多数水肿先从肢体远端部位开始,下肢在足、踝部,上肢在手背和腕部比较明显,逐渐向上发展,可累及整个患肢,后期可形成象皮肿;再就是皮肤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

周围血管疾病该如何治疗?

        目前,我国周围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介入治疗具有简便安全、微创伤性、合并症少、定位准确、可重复性等优点。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的范围已从原来的肢体动脉发展到大动脉以及静脉,甚至全身几乎所有的血管。目前最为成功的是髂、股动脉、肾动脉和下腔静脉狭窄的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的范围主要是血管狭窄或闭塞、血管扩张及血管畸形三大类疾病。
        目前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有球囊血管成形术及血管支架置入术。球囊血管成形术的最佳适应证是中等大小或大血管局限、孤立性短段狭窄,其次为多发、分散的短段狭窄和闭塞。长段狭窄或闭塞、小血管病变、溃疡性狭窄或已有钙化的狭窄或闭塞病变不适宜于PTA治疗。血管支架是指在管腔球囊扩张成形的基础上,在病变段置入内支架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保持管腔血流通畅的目的。部分内支架还具有预防再狭窄的作用。另外,动静脉血栓形成可行介入导管血栓清除术及留置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相对于外科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强,相对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好。动脉瘤的治疗,选用覆膜支架隔绝瘤体进行局部腔内血管成形术,同时能保持血管管腔通畅,大大降低了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不断发展,外周血管介入经历了由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到开发动力性血管成形术、激光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的不断进步完善的过程,取得良好的成效;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有效预防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再狭窄率30%),兴起了基因治疗及血管内放射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21世纪将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可以预见,随着介入器材及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范畴的不断扩展,介入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外周血管介入在临床治疗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页 | 医院简介 | 肠胃疾病 | 肝胆疾病 | 手汗症 | 疝气 | 内镜中心 | 血管外科 | 微创动态 | 视频中心 | 在线预约

Copyright 2013-2016 All right reserved 湘ICP备 13003915号-1
版权所有: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

医院地址:湖南长沙韶山中路95号 电话:0731-85600843 85600755
QQ:493895412 手机:1354964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