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

肠梗阻导管常用的置管方式

来源:未知 日期:2020-10-30 16:00 点击: 字体大小:[]
摘要: 肠梗阻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膨胀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以及感染和毒血症。这些改变的严重程度视梗阻部位的高低、梗阻时间长短、以及肠壁有无血液供应障碍而不同。一旦确诊为肠梗阻,实施胃肠减压是针对肠梗阻所必要时的急救处置措施。我院采用肠梗阻导管,能快速解除梗


肠梗阻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膨胀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以及感染和毒血症。这些改变的严重程度视梗阻部位的高低、梗阻时间长短、以及肠壁有无血液供应障碍而不同。一旦确诊为肠梗阻,实施胃肠减压是针对肠梗阻所必要时的急救处置措施。我院采用肠梗阻导管,能快速解除梗阻,减轻肠壁水肿,恢复肠道功能。目前肠梗阻导管的置入通常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胃镜下置管法,一种是DSA引导下置管法。

 

(1)胃镜下置管法

经胃镜置管法在我国和日本逐渐成为主流,将肠梗阻导管经鼻插入导管内,经口插入胃镜,边进镜边吸引食管、胃内滞留液,在胃镜引导下将肠梗阻导管置于空肠上段,置管尽可能远,充好水囊,置管后放射科拍立位腹平片,明确导管进入小肠,治疗过程中嘱患者多翻身、下床活动,导管随肠蠕动移行至梗阻部位。胃镜下置管使患者和医师无需接触放射线,插管成功率高,省时省力,易于在临床中开展。

胃镜下置入肠梗阻导管优点:
直视下操作,简单、快速。
胃镜下置入肠梗阻导管缺点:
耐受性差,刺激性大,合并有心肺疾患时风险大,静脉麻醉有误吸可能;过幽门后只能盲插,部分到达屈氏韧带;有反复呕吐者可退回胃腔内。
 

(2)DSA引导下置管法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进行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是肠梗阻的常用治疗方法,它减少了置管的盲目性,提高操作安全性。肠梗阻导管能够迅速降低肠腔内的压力,改善临床症状,明确肠梗阻的部位,使常规保守治疗无效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通过导管减压得到治愈,避免急诊手术或不必要的手术,为临床诊治肠梗阻提供了新的手段。
DSA引导下置管法优点:
刺激性小,鼻腔可用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对于有心肺疾患患者能耐受;如同插胃管,插入位置深,常规可插入屈氏韧带以下30-150cm;减压效果好,不容易呕吐至胃腔内
DSA引导下置管法缺点:
需要导丝引导下穿过幽门,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有辐射。

 
肠梗阻导管的优势是足够长和有效减压

    肠梗阻导管有3米长,头端有导引子和气囊,在胃镜引导下放入十二指肠或空肠起始部,再借助肠蠕动能够到达梗阻的部位,直接抽吸减压,迅速降低肠腔内的压力,消除肠管水肿,缓解梗阻症状,使常规保守治疗无效的肠梗阻患者能够得到治愈,避免了不必要的的手术。

 

    可通过肠导管注入中药、生植物油等,直接作用于梗阻的上部,利于解决梗阻。

 

    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与传统疗法相比,有治疗周期短,见效快,创伤小等特点。

     即使是完全梗阻,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后,可减轻梗阻以上的小肠的扩张和水肿,减少术中的污染,并利于行粘连松解和手术吻合,也利于行腹腔镜等手术。

 
   
对于粘连严重和反复粘连的肠梗阻,不仅可利用肠导管在术前进行减压,还可在术中进行肠排列,避免术后梗阻复发。

    晚期肿瘤性梗阻病人应用肠梗阻导管可以进行小肠减压、肠内营养、药物灌注治疗等。

首页 | 医院简介 | 肠胃疾病 | 肝胆疾病 | 手汗症 | 疝气 | 内镜中心 | 血管外科 | 微创动态 | 中心动态 | 在线预约

Copyright 2013-2016 All right reserved 湘ICP备 13003915号-1
版权所有: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

医院地址:湖南长沙韶山中路95号 电话:0731-85600843 85600755
QQ:493895412 手机:1354964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