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哪种肠息肉最危险?
肠息肉一般是发生于肠黏膜组织上的隆起性的病变,一般会突向肠腔生长,肠息肉在临床中也不少见,主要就是通过肠镜的检查明确诊断。按息肉与肿瘤关系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根据病理类型可以分为锯齿状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肠息肉虽小,隐患却大,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肠息肉,针对不同类型的息肉进行规范化治疗以及术后复查,才不至于追悔莫及。
根据与肠癌关系划分
1.非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分为炎性息肉、淋巴性息肉、幼年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如果发现这些息肉,基本不会发生癌变,但是也建议尽早切除。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相比以往一些开腹手术来说更安全,术后恢复也更快,之后患者只要定期随访即可,不用过分担心癌变的可能性。
2.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它们与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约90%以上大肠癌与腺瘤相关,也与息肉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直径小于1厘米、1厘米-2厘米和大于2厘米的恶变率分别为1%、10%和35%。直径小于2厘米的绒毛状腺瘤,其恶变率为10%,大于2厘米的恶变率则高达53%,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另外,增生性息肉因起源于共同基底细胞,可以发生腺瘤样变所以临床上将其归为肿瘤性息肉,也建议尽早切除。
根据病理类型划分
1.锯齿状息肉:
锯齿状息肉是肠道息肉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来说,依据锯齿状息肉是否发生癌变,其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一、如果锯齿状息肉没有发生癌变,此时患者可在全身麻醉下,经内镜将息肉完整的拨除,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二、如果锯齿状息肉,发生癌变或者体积较大,在内镜下无法完整的切除,此时常常选用腹腔镜下息肉切除,腹腔镜手术较内镜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患者恢复较慢。但可以完整地切除息肉,避免肿瘤细胞的残留,手术后可结合局部化疗、放疗来预防肿瘤细胞的复发。
2.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与结肠腺上皮过度增生有关,如不治疗,有一部分(10%)可癌变,应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若较小,可采用肠镜电切术;较大的扁平息肉可采用粘膜剥除术;息肉直径特别大,超过2cm者,应首先进行超声内镜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浸润深度,若范围较大,则应行肠镜下切除,如超过平滑肌层,则需在切除息肉后留置肿瘤组织,并作病理切片检查。
3.错构瘤性息肉
错构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息肉样病变,包括Peutz-Jeghers综合征和幼年性结肠息肉病。错构瘤性息肉治疗方案:对直径1厘米以上的有蒂息肉应予以处理。直径2厘米以上的息肉且有腹痛或贫血症状的患者行择期手术。并发急性肠套叠、肠梗阻者应行急诊手术治疗。如息肉位置较高,患儿不能配合时可暂不治疗。
4.炎性息肉
一般来说炎性肠息肉对身体的影响并不严重,一部分患者甚至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是在体检当中,通过肠镜检查而被发现。但是,部分患者可出现消化功能的紊乱,比如出现腹泻、黏液便、腹痛等症状。因为这种情况可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应当及时在肠镜下切除息肉。在少数情况下,炎性息肉病情比较严重,甚至可导致肠腔狭窄,肠梗阻发生,或者与恶性肿瘤难以区分,这种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 上一篇:八类人群应早做肠镜筛查
- 下一篇:肠息肉切除后仍需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