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治疗,诸多疾病开始免受开刀之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消化道疾病包括肿瘤越来越高发。面对藏在体内的肿瘤,是否只有开刀剖腹一条路呢?本期名家访谈,我们专访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科主任张文兴。他介绍说,内镜下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优势越来越显现,很多疾病尤其是早癌的内镜下治疗的效果有时更好。
早癌,可以在内镜下剥离
提到消化系统肿瘤,过去,不管是早期也好,中晚期也罢,治疗一般都要外科开刀,通过开腹切除部分消化道拿掉肿瘤。如今,只要发现得早,早期消化道癌症,又多了一个选择:内镜下切除。
张文兴说,外科手术可以将病变组织切除得比较彻底,但这是以切除大部分脏器为前提的。带来的问题是,手术后容易使脏器原来的功能消失,造成的创伤大,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相比之下,现在越来越普及的内镜手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微创,只要从口腔插入内镜就可以直接手术,不仅创伤小,麻醉时间短甚至可以不麻醉,既可以清除病变组织又可以保留脏器。
张文兴介绍,内镜检查呈现出来的图像是高清图像,可以发现很早的病变,即使是病变很小的也能精确定位。内镜手术主要针对癌前病变(即离癌症还有一步或几步之遥)以及早癌患者,也就是说病变停留在黏膜层,或者还未转移的,可以在内镜手术进行剥离。随着都市人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主动接受检查的人多了,很多早期病变才能被发现从而得到早期治疗。张文兴说,借助这一技术,他们每年为500-600人发现了早癌,并成功进行了剥离手术。
内镜下为93岁手术
除了内镜下剥离早期胃癌外,在内镜下为93岁老人成功进行手术,同样令患者津津乐道。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则是ERCP,即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张文兴介绍,这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照影剂,从而逆行显示胰胆管的造影技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胰胆管疾病的首选微创方法。
2010年,当时一位90岁的老太太因为腹痛、呕吐、发烧被送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胆管结石导致的胆道感染,传统开刀切开胆管取石的方法对于百岁老人来说风险很大。张文兴决定使用先进的ERCP术,不开刀,通过内镜成功取出结石,解除了患者的病痛。3年后,已是93岁的老人再次发生呕吐、黄疸,家人随即将老人送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过检查,老人的胰头部位长了一个肿瘤,通过ERCP在老人胆道放了一根支架,改善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命。
张文兴介绍道,ERCP实施的过程中,就是将2-3毫米细长的器械从患者嘴里伸进去,医生则在外面控制前端操作,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带来的巨大创口,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张文兴介绍,ERCP术可以解决胆胰管中几十种病变,如胆管结石、胆道恶性梗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等等。
预防早癌,高危人群要勤做检查
虽然通过胃镜下手术,每年成功帮助五六百人摘除了早期肿瘤,但提及消化道肿瘤的防治,张文兴却颇为感慨。
他说,在日本,胃癌手术病人70%是早癌,这意味着病人手术后就像没得过肿瘤一样,可以像正常人一样长久地生活。而在国内,这一数字只有10%,90%的胃癌病人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因为发现得晚而错过了早期治愈的机会,让人遗憾。
“在这个问题上,病人一定要增强健康意识。”张文兴说,在日本,45岁以上的人绝大部分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来防患于未然,这为发现早癌提供了保证。而在国内,大部分人却是害怕做胃镜,有病就拖,等有了症状才来,比如胃痛、消化道出血等等,一查很多已是中晚期。这样的对比结果,让人唏嘘。
张文兴提醒,45岁以上的市民,如果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或者有老胃病,比如肠化、溃疡、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这意味着你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危人群。由于早期肿瘤没有特异性症状,唯有检查才能早期发现,所以上述高危人群首先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胃镜检查。医生会根据第一次检查结果,告知第二次检查的时间。
“一定要重视定期胃肠镜检查,这是消化道肿瘤早期发现的最为有效途径。”张文兴提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