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切除息肉防恶变
临床上经常遇到体检中无意发现存在胃肠道息肉,以为自己得了“肿瘤”而寝食难安的患者。发现息肉该如何应对呢?
息肉,是指黏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消化道息肉最常见发生于胃肠道。胃息肉的发现率约占胃镜检查的2%-3%,是目前已经明确的胃癌癌前疾病之一。
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部分人可以有腹胀、隐痛等,在胃息肉表面黏膜溃破时可以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胃镜下的胃息肉多数为单发,直径从1毫米-1厘米不等,较大的甚至可以超过4厘米。息肉越大,恶变率也相应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的统计,大于2厘米的胃息肉,恶变率可达到50%。
肠道息肉以大肠最为多见,随着年龄增加肠息肉的发病也逐渐增加,常常为多发性,男性多于女性,并且息肉的恶变率也是随着息肉的变大而增加的。多数人没有症状,部分可有大便习惯和性状的改变,较大的肠道息肉患者可能会出现鲜血便、腹痛等表现,严重者甚至引起肠梗阻、肠套叠。
还有一些极为少见的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发病年龄轻,整个肠道可能都被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息肉所充斥,有高度的恶变倾向。
这些在胃肠镜下看上去大小形态不同的息肉,根据病理检测的结果分为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等。有经验的内镜医生可以通过外观、大小、形态及颜色等大概判断它的性质、有没有恶变倾向。其中腺瘤型息肉是消化道息肉的最常见类型,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因为有一定的恶变几率,因此在明确了息肉的病理类型为腺瘤尤其是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后,我们建议病人早期进行内镜下或者外科手术治疗。
现在,内镜下治疗的水平提高很快,通常直径不超过3厘米大小的良性带蒂息肉可以通过胃镜或肠镜下进行切除。内镜下切除的优势在于,如果病人是高龄患者或者身体一般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部分已经发生早期癌变的胃肠道息肉也可以在内镜下进行切除治疗。建议治疗前通过超声胃镜或肠镜检查,了解息肉病变浸润的深度,以便决定治疗时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简称EMR术)还是内镜黏膜剥离术(简称ESD术)。治疗顺利者一般术后住院观察24小时到48小时即可出院。
- 上一篇:内镜下治疗,诸多疾病开始免受开刀之苦
- 下一篇:肠镜检查PK总统的“肠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