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微创手段治疗多种消化道疾病
内镜下微创手段治疗多种消化道疾病
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一直以来,早期胃癌的治疗都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深受影响,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下的微创治疗逐渐成为一种切除早期胃癌、肠癌、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
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早期消化道肿瘤治疗的新手段
消化道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外膜或浆膜等四层组成,而黏膜层又由黏膜全层及黏膜肌层组成。早期消化道肿瘤通常是指局限于黏膜层、黏膜下层的肿瘤,而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MR)采用黏膜下注射,使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早期肿瘤隆起,用圈套器电凝切除,创面若无活动性出血,收集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即完成手术。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内镜中心张文兴主任介绍,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病变小于2cm、病理为高中分化肿瘤、浸润深度不超过粘膜下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癌症患者,其治疗效果可与根治性外科胃切除术媲美,5年存活率超过95%。而对于大于2厘米的早期消化道肿瘤则一般采用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SD),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切除深度可包括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分黏膜下层,可明显降低肿瘤的残留与复发率,现在已经被列为一种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新手段。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等内镜下微创手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使早期肿瘤患者获得与以往开腹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显著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内镜下切除癌前病变,降低了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目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内镜中心采用ESD技术成功切除了胃肠道间质瘤、胃窦异位胰腺以及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等多种消化道肿瘤。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可治疗多种胆胰疾病
胆汁具有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吸收的作用,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胆总管排泌至十二指肠降部,胰腺分泌的胰液具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帮助人体消化吸收各种营养要素。胰液通过胰管排泌至十二指肠降部。当结石或肿瘤阻塞胆总管、胰管、十二指肠乳头时,会导致胆汁、胰液排泌不畅,患者就会出现皮肤黄染、腹部疼痛、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
张文兴介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最早运用于临床是用于诊断胆胰疾病的,但随着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的出现,目前ERCP已经很少用于诊断,而主要用于治疗胆胰疾病。
ERCP是将十二指肠镜插入十二指肠降部,寻找胰胆管开口的乳头,再经活检孔插入造影导管,注入造影剂进行X线检查的一种方法。它可直接观察乳头形态及胰胆影像的综合诊断方法,是检查胰、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ERCP近十年来,以治疗胆胰疾病为主,在操作过程中,可根据病变性质和病情,插入各种辅助器械,如引流导管、乳头切开刀、取石网篮等进行各项有关的治疗。目前,该科室采用ERCP可治疗胆总管、肝总管结石、胆道蛔虫症、化疗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晚期胰腺癌、壶腹癌、胆管癌引起的黄疸等多种疾病。
传统的外科手术解决胰腺癌患者黄疸问题,要进行胆管吻合、胰管吻合及肠管吻合,手术创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生活质量受影响大。对于晚期胰腺癌、壶腹癌、胆管癌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通过ERCP放置塑料或金属支架进行内引流,即可解决胆道梗阻的问题,又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相关研究表明,ERCP放置支架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患者的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而患者的生存质量则明显优于手术治疗者。
ERCP对于解决胆管、胰管梗阻效果确切,但与其它诊疗操作一样,其也会有并发症。不过只要指征明确,操作细心,并发症不多见。纵观国内外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约2%,以注射性胰腺炎和胆道感染败血症为多见。而后者预后严重,死亡率较高,因此主张造影剂注入时压力不宜过高,避免在胆道感染急性期施行ERCP,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 上一篇:胃胶囊镜检查 电话预约减免600元
- 下一篇:既能检查又可治病的消化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