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好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消化内镜检查的普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息肉的发现迅速增多,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逐步开展,诸如此类的大部分消化道病变可以实施内镜下的切除。
如果内镜发现的病变很小或像香菇一样有茎(长蒂),可以很简单的应用圈套器套住蒂部切除,这叫息肉切除术。有的病变长得很平像披萨饼一样,就必须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部位,再用圈套器电切病变,这叫黏膜切除术。
为了达到完整的切除肿瘤、减少肿瘤复发、微创根治消化道早期癌的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首先采用染色剂使肿瘤着色,再在肿瘤周围做一环状标记,在肿瘤下方注射生理盐水使病变部位明显抬起。沿病变部位边缘标记点切开正常黏膜,使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离,再用特殊的剥离器械将肿瘤从其下方的正常组织上完整切除下来。目前在日本,绝大多数条件具备的医院已普遍开展ESD,而国内仅少数省部级医疗单位开始尝试ESD治疗工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主要适用于以下消化道病变:
(1)早期癌:确定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厘米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一次、完整地切除病变部位。
(3)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等,如位置较浅(来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部位;如肿瘤较深(来源于固有肌层), ESD剥离病变部位的同时往往伴有消化道穿孔的发生,不主张勉强剥离。对于没有转移的消化道局部病变部位理论上都可以进行ESD切除。
- 上一篇:纤维结肠镜检查并非适合所有人
- 下一篇:内镜切除的历史:从EMR时代到ESD时代